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学工新闻

陪伴即长情,半生陪你成长:退休教师宋寿柏专访

本网讯(数统学院 余胡健威)为对安徽师大数统学院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,安徽师范大学数统学院赴芜湖"师大印迹"院史院情调研团队在79日下午探访了退休教师宋寿柏。


宋寿柏,安徽师范大学1972级数学系学生,后在安徽师大数学系任教四十余年,2012年正式退休。和调研团队在老校区见面时,宋寿柏只带了一把伞,采访结束后他将去接孙女放学。



谈起有关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记忆,宋寿柏兴致勃勃,思绪飞了很远。文革期间,安徽工农大学(安徽师范大学前身)第一届招生在1970年,是秋季招生。1971年因为林彪事件,安徽工农大学取消了招生。1972年恢复,改为春季招生,宋寿柏就是在这一年入的学。也正是在1972年安徽工农大学正式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,学校的性质开始向教书育人、培养教师的方向转变。在90年代以后2000年以前,迎来高校的大发展,专业拓宽,学校才出现了很多非师范的专业。据宋寿柏回忆,1972级数学系共一百多学生,相比1970级三十余人有了很大的突破。当时除了数理化三个系以外,其余的都是两年半即可毕业,但数理化需要三年半,那是因为数理化专业的难度比较大,没有足够的时间专业就扎实不了。

宋寿柏见证了安徽师大数学系近五十年的发展。他说,安徽师大数学系的招生规模日益壮大,硬件设置包括师资力量的构成已经和之前大不一样。但是老牌专业仍然有它的优势,比如数学和中文,这两者在师范专业里是两个常见专业,力量一直比较比较雄厚,也陆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。安徽师大的本科教育是比较出色的,据宋寿柏回忆,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就曾向我校请教培育优秀本科生的秘诀,对我们学校保研过去的本科生,他们也一直十分认可。

说起自己四十多年的从教经历,宋寿柏仍然还记得不同年级学生的姓名和故事。他带着欣慰的笑容,和调研团队分享了两个学生的故事。其一,名为吴长志。他很好学,课后总有列成长条的专业问题,其中有一次他问了一个南航研招的压轴题。宋老师拿回家解,之后在课堂上公开讲解,效果很不错。说到这,他又向调研团队透露了吴长志同学的另一件趣事——吴同学后来考上了中山大学,但是通知书差点被偷。当时因为他把通知书和包都随手丢在一边,包里的钱和别的什么都被拿走了,万幸通知书还在。其二,名叫张强。那时宋寿柏开了一门选修课——数学选讲,主要是面向考研方向的知识。张强就是选了这门课,他听讲十分认真,而且在课后会积极地给老师反馈。张强同学后来考研去了北京大学。谈到这儿,宋寿柏叹了叹气。他说,后来很少再有那么刻苦的学生了,学生下课铃一打就走,选修那门课也大多都是为了学分,并不是真心为了考研的专业提升,自己也慢慢没了开这门课的兴致。

谈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,宋寿柏似乎有很多话想说。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改变,当今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,以前学生的思想相对来说更为单纯。80年代的时候大家学习非常发奋,特别是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。但到90年代的时候,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开始出现,波及到教育事业,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到了2000年以后,高校扩招对整个高校体系而言影响都很大,程度好的和差一点的学生可以一起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。然而高校每年扩招,好学生的增量却不多,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参差不齐。“社会发展过快,就难免有些不太好的东西混杂其中,这是难免的,学生肯定也是会受到影响的。这些年,学生以很高的高考分数进入大学,却把目标降低了,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想混个证书。”

宋寿柏语重心长地嘱咐道:“大学里还是应该抱着学知识的心态,毕竟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资源,而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。有许多本来能够学好的学生,却变得平庸,只有少数的愿意考研的他非常认真。我们还是要正视上大学的目的。占有了教育资源,就要负起责任。”

和安徽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相伴的四十八年间,宋寿柏见证了学院的发展,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,也参加了一次又一次同学聚会。他清楚地知道时光在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,又在学院身上留下了什么。临别的时候,他回忆起自己上学的时光。那时候寒假两周,暑假四周,为了多一点时间到学校学习。硬件设施也差,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,夏天起床后,席子下面都会有一个人影子(出的汗)。上课以后,浑身都是汗。“现在你们的学习环境好了,一定要更加努力啊!”


这次和宋寿柏的会面,更像是一场家庭聚会。他像一个爷爷,安静地和孩子们谈起自己的青春和荣耀。安徽师大数统学院即将迎来九十岁生日,宋寿柏通过调研团队表达了自己的祝福“希望数统学院不断发展壮大,学院更加辉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