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 9 日,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,一场以 “剪红星,学数学” 为主题的非遗剪纸体验活动温情开展。活动由李心蕊主讲,通过 “一纸一刀” 的非遗技艺,让同学们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,探寻剪纸艺术与数学知识的奇妙联结,为此次社会实践画上了圆满句号。
历史与数学交织:剪纸里的文化密码
活动伊始,李心蕊从剪纸的悠久历史讲起。她介绍,早在公元前 4 世纪至魏晋时期,剪纸便蕴含着 “自然的几何密码”—— 薄片材料的可切割性暗藏空间几何逻辑,树叶、雪花的轴对称与分形结构为剪纸提供了最初的图形灵感,而剪刀的发明更让连续曲线的创作成为可能。
“唐宋时期的‘大花套小花’是分形数学的生动体现,延安时期鲁艺学员创作的《全民抗战》剪纸,则用对称构图凝聚起抗战力量。” 李心蕊结合历史片段,揭示了剪纸与数学的深层关联: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、分形结构的无限嵌套,让这门古老技艺成为 “看得见的数学”。同学们在一张张历史剪纸作品中,读懂了文化传承里的理性光辉。

动手实践:剪一颗红星,悟几何之趣
理论讲解后,实践环节拉开序幕。“剪红星,既是对革命精神的致敬,也是对轴对称知识的实践。” 李心蕊细致演示了剪纸步骤:备齐红纸与剪刀,按对称轴折叠纸张,沿着预设轮廓裁剪,最后展开 —— 一颗线条流畅、对称工整的红星便跃然纸上。
“折叠时要对齐对称轴,裁剪时注意曲线的连续性,这样才能保证红星的对称美。”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,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操作。当手中的红纸经过折叠、裁剪,最终绽放出饱满的红星时,大家纷纷惊叹:“原来对称图形的魅力,能通过一把剪刀如此直观地展现!”

传承与担当:从剪纸看时代精神
活动尾声,李心蕊展示了剪纸在不同时期的应用:抗战时期,剪纸是 “剪刀为枪” 的宣传武器,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主题作品鼓舞着军民斗志;抗疫期间,剪纸成为传递希望的载体,记录下逆行者的身影;而红星剪纸,更是承载着对红军精神的缅怀与传承。
“剪纸不仅是手艺,更是讲述中国故事、传递时代精神的媒介。”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王同学感慨道,“最后一天的活动让我明白,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要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科学智慧。一把剪刀,剪的是纸,连的是文脉,悟的是担当。”

此次活动以非遗剪纸为桥,串联起历史、数学与时代精神。大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,在知识探索中深化对非遗的理解,为社会实践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