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>> 学工新闻

【2025届优秀毕业生风采】房传琪:“数”心筑梦,“统”筹未来

房传琪,男,中共党员,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1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本科生。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,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。曾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 1 项、省级奖项 3 项,校级荣誉 20 余项,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 1000 小时,即将奔赴西部投身支教与乡村振兴事业。

破茧:从迷茫到从容的蜕变之路

初入大学时,面对骤然提升的课程难度和丰富的校园生活,房传琪一度感到迷茫。但他坚信,“迷茫的背面是成长的序曲”。他静下心来,认真剖析自己的优劣势,制定了详细的学习与生活规划,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学习、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他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,不仅在知识储备上有了显著增长,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,顺利完成了从青涩新生到成熟学子的蜕变。

师范生技能大赛的挑战,成为他破茧的淬炼场。面对 2 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、PPT 制作与即席演讲的 “极限任务”,他在冬日凌晨的空教室里反复演练—键盘声敲碎长夜,粉笔灰染白袖口,逐字逐句打磨讲稿,直至每个手势都精准呼应教学节奏。当 “田家炳杯” 全国一等奖的奖状在手,他说:“那些在寒风中练习的清晨,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。”

深耕:在知识与实践的沃土上扎根

房传琪的专业成长之路,是脚踏实地的积累,更是知行合一的探索。他始终相信,“扎实的专业功底,是站稳讲台的底气,也是服务社会的根基”。

(一)课堂内外的 “知识深耕者”

课堂上,他是专注的 “倾听者”,更是积极的 “思考者”。每一堂专业课,他都会提前预习教材,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公式和疑问点,课后主动找老师答疑,把课堂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,让零散的知识点连成系统的知识网。凭借这份坚持,他连续四年获得校级奖学金,“三好学生标兵”“优秀学生干部”“优秀团干” 等荣誉称号既是对他学习成绩的肯定,更是对他全面发展的认可。毕业时,他的课程平均分达到 90 +,英语四六级、高中数学教资、普通话二甲证书,为他的教师梦想铺就了坚实的基石。

(二)竞赛场上的 “实践开拓者”

“田家炳杯” 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备赛期间,他每天泡在微格教室,对着镜子练习板书和教态,一段 5 分钟的说课稿,他反复打磨了 30 多版,连手势和眼神交流的细节都精准设计。决赛现场,面对随机抽取的《频率的稳定性》课题,他用 “抛硬币实验” 引入 —— 让学生分组进行 50 次抛硬币,记录正面朝上的频率,再将全班数据汇总成折线图,直观呈现 “随着试验次数增加,频率逐渐趋近于 0.5” 的规律。他还结合生活实例,如 “天气预报的准确率”“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”,让学生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。最终,他从全国 200 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斩获国家级一等奖。在数学建模竞赛中,他则化身 “数据分析师”,与团队成员连续 72 小时熬夜奋战。荣获“华数杯”数学建模本科生组三等奖,“高教社”杯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。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:“数学不仅是课本上的公式,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。”

(三)师范生技能的 “匠心打磨者”

从大一起,他就把 “站稳讲台” 作为目标,在“三字一画”中夯实教学基础,在教案设计比赛中凝练教学理念,在讲课说课比赛中初显教师风采。四年磨一剑,他从教案设计到课堂展示逐步精进,最终在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,用扎实的功底诠释了 “师范” 二字的分量。

奔赴: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华

(一)班级里的 “暖心船长”

作为连任四年的团支书,他将49人的小集体凝聚成 “远航舰队”。策划 “党史故事接力讲” 主题团日,让红色精神浸润青春;组建 “数学帮扶小组”,带领同学从及格线逆袭至 80+。在他的带领下,班级连续两年获评 “院十佳班集体”,成为同学们心中 “最有温度的港湾”。

(二)校园里的 “服务先锋”

担任招生就业处学生助理期间,他化身“求职摆渡人”:整理千余家企业招聘信息,为毕业生搭建 “精准对接桥梁”;双选会现场,他奔走于各个展位,调试设备、引导秩序,日均步数超 2 万,服务人次达5000人次。同事评价:“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”

(三)社会中的 “微光行者”

志愿服务的足迹,丈量着他对世界的热忱:走进乡村小学,他用数学魔术课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;探访退伍老兵,他用镜头记录 20 余位英雄的峥嵘岁月;参与红色宣讲,他让百年党史的星火在青年中传承。最难忘的是暑期实践,他带着团队徒步走访 112 位党员校友,将他们的奋斗故事整理成《榜样的力量》手册,让“奉献”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。

启航:以爱之名,赴西部之约

当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通知发布,房传琪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。“去过西部才知道,那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有多强烈。” 他放弃了优渥的就业机会,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—— 带着四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,带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,即将踏上青海的土地。

在支教计划里,他早已规划好 “知识扶贫” 蓝图:开设 “数学 +” 特色课堂,将编程思维与数学建模结合;建立 “图书漂流站”,用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;发起 “一对一结对帮扶”,让远方的大学生与山区孩子结成成长伙伴。他说:“一年的时间或许不长,但足以让一些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。”

房传琪,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,以坚定的信念、扎实的行动,在学习、实践和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即将奔赴西部的他,满怀热情与担当,立志在支教和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,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,成为一名追逐梦想、不断前行的新时代青年。